年纪大一点的中国人对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应该如雷贯耳,因为1949年建国之前,伟人有一篇雄文《别了,司徒雷登》,致使司徒雷登的大名家喻户晓了。
司徒雷登登:187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天水堂教士住宅(今杭州下城区耶稣堂弄),苏格兰裔美国人,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
司徒雷登除了传教,当美国驻中国大使,他还有一项著名的功绩,那就是创办了燕京大学。
1918年,北平的汇文大学和协和大学筹划合并,司徒雷登因深切了解中国、才华出众且能调和中外思
想,被认为是校长的最佳人选。1919年春天,司徒雷登正式出任燕京大学校长。
司徒雷登接手的燕京大学规模小、经费不足。从1922年起,他15年内往返美国10次募捐筹款,共募得数百万美元。他还四处寻找合适的校址,最终选中清华园西边原清代亲王废弃的园地,以6万大洋买下,后陆续买进附近荒地,使校园面积不断扩大。1926年,燕京大学正式搬迁至新校址。
司徒雷登深知师资力量的重要性,坚持由学校自行聘请教师,所有教师不必信教,中外教师同等同酬。他高薪聘请了陈寅恪、郑振铎、谢冰心、费孝通等一大批名师,使燕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
1925年,中国政府教育部公布教会学校立案规章,要求校长聘用中国人,校董事会中国董事占多数等。司徒雷登说服董事会接受这些规定,他本人也由校长退居校务长,使燕京大学逐渐中国化,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
1928年春,司徒雷登说服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并设立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这一举措使燕京大学获得了大量的研究经费和学术资源,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看了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传教士司徒雷登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为中国现代教育做出贡献的传教士何止一个司徒雷登呢?
在整个近代时期,传教士在中国开办了数量惊人的大、中、小学校。
依据1922年的统计,传教士办的小学(含高小、初小)共6593所,入读学生多达184481名。
据1937年的统计,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中学数量,达259所,入学的中学生人数,约有50000名。
还是依照1937年的统计,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大学,有13所,在校大学生6423人。
以上的大、中、小学数据,出自杨森富所著《中国基督教史》。
传教士在近代中国办学,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有:
1、孙中山,曾在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学校学习,是教会所办;
2、宋庆龄,曾在中西女中上学,也是教会所办;
3、袁隆平,曾就读于武汉博学中学,教会所办;
4、杨振宁,曾就读北京崇德中学,也是教会办的;
5、马寅初,上海育美书馆学生,也是教会办的;
6、王稼祥,芜湖圣雅阁中学,教会办的;
7、林森,培元学校,教会学校;
8、方志敏,曾经报考、并考入九江南伟烈中学,教会学校;
9、冰心,毕业于北平贝满女中,也是教会办的........
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不仅兴办教育,还收养弃婴。
1887年,鼓浪屿基督教会创办了“怜儿堂”,专门收养弃婴,从1887年至1937年,共收养弃婴300多名,这些女孩子长大之后,有的当了女牧师,有的当了小学教师,她们大多数都成为了虔诚的基督徒。(参厦门市政协编《厦门文史资料第16辑》第65页)
1892年,中国察哈尔省(今河北北部)发生大饥荒。当地的传教士在饥荒发生后的第一个月内,收养了1500名中国弃婴。
1904年,传教士贝水光在四川省阆中市创办福音孤儿院,收养孤儿二百多人。(参王怡《基督教在四川的历史要略》)
1910年,传教士夏呤美在福州市先后创办了两所孤儿院,收养弃婴,不但把弃婴养大成人,而且免费提供小学水平的教育。(参《福州仓山区志》)
在整个近代中国,传教士自资开办的育婴堂,遍地开花,如:
安庆地区:宿松天主教育婴堂、建德天主教育婴堂、青山桥育婴堂
武昌地区:花园山育婴堂
莆田地区:涵江育婴堂、平海育婴堂
上海地区:徐家汇圣母院育婴堂
湘潭地区:湘潭天主教育婴堂........
著名的革命烈士“江姐” (江竹筠),就是在传教士开办的育婴堂(重庆孤儿院)里面长大的。
应该说传教士们对近现代中国的进步和普通老百姓的福祉是做出了贡献的。
另,司徒雷登在1962年病逝于华盛顿。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美国人,但他将中国视为第一故乡,临终遗愿是将他的骨灰葬于燕京大学校园内。
2008年11月,司徒雷登的骨灰被迎回中国,安葬在他的出生地——杭州西子湖畔,他魂归“故里”的遗愿也算是实现了。
赞(1)